那山,那人,那份情-斗球app官网苹果下载安装

|

那山,那人,那份情

时间: 2005-08-05 15:55
    参加这次柴埠溪之行,我心里颇为平静。

    因为我本来就是大山的儿子,大山的一草一木,一水一石,一景一情,我是历历在目,未敢忘却的。区区山路,对我来说,应该是家常便饭了。

好像是老天存心要考验我们这些城里的法官们,这次出发又遇阴雨天,从早上开始,小雨一直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。好在不是很大,也有间歇的时候,并没有阻却我们的行程。

    因为小雨,路上很滑,一路上不停地有人摔跤,好在这次的队伍都很精干,身体素质较好,并没有发生受伤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,只是泥土肯定沾染了不少。好多同志以竹竿作拐杖,一路支撑而下,到也省事放心不少。上次有人说,沿路有很多蚂蟥,这次一只也没有碰见,未免有点遗憾。

    我行进在队伍的中间,背着有点沉的挎包,两手都没空着,坚持不用任何支撑物,全凭两条腿控制,一路轻松而下,时不时还要拿出相机,为同志们记录下精彩的瞬间。有的同志大汗淋漓,气喘吁吁,而我走完全程,包括返回的时候爬坡,都没有出过一滴汗,并第一个到达返程徒步的终点。有人说,我恐怕是最轻松的一个,我一笑置之,心里总算感到欣慰。

    走进柴埠溪,那山,真是苍翠欲滴,险峰林立,在变幻莫测的云遮雾绕中,说不尽的神秘而美丽;而绵延50公里的柴埠溪村,就分布在群山环抱的谷底两侧,隔很远才有一户人家。

    我与小李一组,分的住户叫李高成,路程是比较近的。我的联系户是姚宏新,还是一个家门。不过我们得知,住户女主人不在家,走亲戚去了,男主人也有事不能在约定的时间到村主任家里接我们,所以我们只好在村主任家里跟另一组同志们一起吃午饭。

    村主任非常热情好客,看不出一点村干部的架子。在聊天中,听他说已经建过三次房屋,如果再搬迁,就要建四次房子。农村建房,可不是请人施工只出钱就行,几乎什么事情都得自己亲手干,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,那需要何等的勇气呀。

    由此我不禁想起了父亲,父亲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,如果不是生不逢时,被带上了地主的帽子,限制了读书求学的机会,他的一生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,必有另外一番大作为。跟他同村同龄的后来封官进城的人,那时学习都没有父亲刻苦,成绩都没有父亲好。父亲只读到初小,就被剥夺了继续上学的机会。为此,父亲连续哭了好几个星期。但最后也只能认命,当了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。

    父亲一生命运多桀,小时候为填饱肚子,给人当过长工。读书又被限制。参加集体生产后,再累再苦,也不会有什么个人收益,生活十分清苦。后来政策稍微宽松,靠辛勤劳动积攒了一些粮食,置了一些家当,当他在外参加修建焦枝铁路时,家里意外失了一场大火,将粮食和家产烧了一个精光,成了几乎一无所有的人。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重新建家立业的历程,好在父母亲当时年壮,拼着身体,起早贪黑,苦心孤诣,终于在一个草木丛生的半山坡里(成分所限,不允许建在山脚、路边)又建起了一个家,这可全靠父母亲一手一脚地苦干呀,几乎没有人帮忙。我还依稀记得,在寒冷的冬天,父亲早早地起床,开始用“拍啪”整理泥土墙面,力求尽善尽美,几乎整个冬天,父母亲的双手都是裂口流血的。在父母亲的辛勤劳作下,新家越建越好,但父母亲的身体从此开始垮了,特别是母亲疾病不断,长年受病痛折磨。我们弟妹三个陆续开始读书上学了,政策也开始转好了,父母亲便将希望全部寄托到我们身上,想方设法供我们读书。这种无形的压力也催使我们奋发努力,刻苦求学,终于不负父母期望,哥哥和我先后考取了大学,妹妹也读完了高中。再后来,我们先后参加工作了,但父母亲却明显地一天天衰老了。每每看到他们,想到此前种种,禁不住心伤。

    看到我们都有了工作,有了家,父亲感到很欣慰,他常常教导我们要感念邓小平,如果没有他,就没有平等的上学的机会,就没有平等的社会地位,就没有我们的今天。他要求我们学好、用好邓小平理论,干好自己的工作,千万不要给党、国家和单位丢脸,不要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情,尤其强调我作为一名法官、一名党员、一名国家工作人员,不能做违法乱纪的腐败的事情。这些,我都牢牢记在心里,一刻也不敢忘记。父亲是从心里面感激和崇敬邓小平呀。几次春节回家,父亲都嘱托我们,要买几副好的邓小平画像回去,他好挂起来,时常怀念。后来我们满足了老人家的这一心愿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邓小平三个伟人的画像就静静地贴在我老家的客厅里,父亲有时是那么认真、那么深情地看着他们,好像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……

    从父亲的身上,我最初地体会到了一个农民的情怀,那种勤劳、质朴、智慧、慈爱、奉献、恬淡,是多么地难能可贵,又是多么地动人心魄啊。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,我尽可能地去汲取这些营养,不让自己在复杂的环境中变色。

这次柴埠溪之行,我又看到、听到、感受到我所熟悉的一切,那是什么?那是大山的诉说,小溪的低语,千年沉积的情感的流淌,早已无声地润入了我已有些干涸的心田。多么清新爽朗呀,哪怕只一天一刻,我也要跟你们融为一体。

    午餐上,村主任捧出了醇香的包谷酒,这也许就是上次来时陈晓明同志所称道的“老感情”吧。既然是“老感情”,加上天气有些凉意,那我也就不客气了,让村主任给斟了满满一杯。几口酒下肚,身上顿觉热乎起来,寒气已被赶跑了。随着主人热情的劝酒,加上可口的饭菜,不知不觉间,酒已喝得有点多了。但我却没有一丝悔意。

    饭后,等了一会儿雨停,我们商定先到住户李高成的弟弟李高俊家,两兄弟住得近,方便得很。另一组的两名同志上午已经先到了,正好去会合一下,也热闹一点。

    李高成和李高俊家就在村主任家的对面山坡上,望起来就在眼前,但中间隔了一条溪沟,走起来却不近。经过一下一上,约莫半个小时,我们到达了李高俊的家,顺利实现了两组会师。主人李高俊热情地接待了我们。主人一家三口人,除夫妻俩人外,就一个读小学的儿子。据说,他的父母亲都跟随小儿子到枝江定居去了。主人年纪看来不太大,给人一种精明、恬淡的感觉。

    趁着小雨的间歇,我们参观了主人家的四周,看到了很多令人惊奇的东西。在这偏僻的方圆几亩地里,种满了桃树、梨树、李子树、樱桃树、核桃树、柑桔树、枇杷树、柿子树等各种果树,为数不少的柑桔树上正挂着圆圆的果实,有的已经红了,摘一个一尝,味道还不错。还有经济林木杜仲树遍布四周。让人感到充满生活的情趣。据主人讲,他从小就喜欢侍弄这些东西,好多都是他十九岁时栽下或者嫁接的。主人还颇为自豪地带我们参观了他伺养的土蜂,有很多处,很多箱,据说一年可以割土蜂糖30多斤。

    主人重点向我们推介了他发展的“五倍子”产业。这是一种寄生在麸杨木上的菱角状单宁酸工业原料,可以用于多种化工业,价值较高,行情好时一斤可以卖到十三四块钱,一般情况时也可以卖到六七块钱一斤,在这偏僻的山沟里可想有多大的诱惑力。无疑这是一个经济价值较高又可行的脱贫致富的好门路,无怪乎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这个东西。但这户主人家发展的规模好像格外大一些。据他说,他家周围有二三十亩山林里长满了这种麸杨木,发展“五倍子”的前景十分广阔。为此,他不怕风险,舍得投资,一次就在外面买进了一两千块钱的“倍蚜虫”用于发展“五倍子”。据说,这是一个技术难度较高的活儿,程序比较复杂,要养好它,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但这户主人好像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些技术,说起来如数家珍,津津乐道。其间,他的一个小侄子专门登门拜访要向他学习放“倍蚜虫”的技术,他爽快地答应了。我们还发现他养了20多只羊,10多只鸡,2头牛,好几头猪,狗呀、猫的一应俱全。就他们夫妻俩个人,真让人不敢相信,令人佩服。

    再留意了一下他家里面,发现家具什么的都不少,每间屋里都隔了楼板,还挺精细,墙角还放着他自己打造的两副床架,等着绷棕绳,堂屋里摆着一台小型的打磨机,另一间屋里摆着一台简易机器,一问才知道是他自己制造专门剥包谷用的,还有用于逮野物的铁夹子什么的,据说他去年一年就用这么东西逮了17只野羊。我们到来之前,他专门出去检查了一遍,发现没逮着,为此,他连连表示遗憾,好像没有尽到地主之谊似的。

    这一路看下来,可有不少感慨。谁说农民狭隘,愚笨!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。他们也充满着聪明才智,也闪烁着智慧之光,而且比我们要勤劳,要勇敢,他们知足常乐,不追名逐利,没有那么多的非分之想,没有盗抢奸邪之心,日子过得充实而恬淡。真是令我们感到惭愧,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呀。

    为我们的到来,主人夫妇忙了一下午,专门杀了一只鸡,张罗了一满桌的酒菜。我们的住户李高成,也就是李高俊的大哥也赶了过来迎接我们,见他家暂时只有一个人,我们一起邀请他在弟弟这里共进晚餐,就不单独打扰他了。于是这一桌就够热闹了。主人夫妇和他的大哥都不喝酒,但饭桌上酒却少不了。没得说,我们又每人喝了一些“老感情”,好让“老感情”穿肠过肚,入脑入心,让这份感情更加珍藏。

    饭后与主人家聊到深夜,我们才休息。一天劳顿,一觉好睡,直到次日早上七点多钟方才醒来。洗漱完毕,主人已经做好了早餐,仍然是那么丰盛,让我们感到真不好意思。当我们向他给付生活费时,他连连推辞,说没有招待好,说我们下来不容易,辛苦了,这是他们应该做的。经过我们再三坚持,他才收下。

    九点钟,是我们约定的集合上路的时间。主人坚持要亲自送我们上山,好让我们轻装上路。他一路在前,我们空手还跟得吃力,但行进的速度加快了不少。一路上,还看到不少老乡送我们的同志,有的还坚持要送一些土特产,以表达对我们法官帮扶的一点心意。真是让人感动。

    来回三天的柴埠溪之行很快结束了,我虽然来得轻松,走得也轻松,但那山、那人、那份情,一直萦绕在我脑海,久久不散。

     作者单位: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

网站地图